一、炎癥與炎細胞
炎癥是具有血管系統(tǒng)的活體組織對各種損傷因子的刺激所發(fā)生的以防御反應為主的基本病理過程。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包括局部組織的變質(zhì)、滲出和增生。在炎癥過程中,它們通常以一定的先后順序發(fā)生,病變的早期以變質(zhì)或滲出為主,病變的后期以增生為主。但變質(zhì)、滲出和增生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般來說,變質(zhì)是損傷性過程,滲出和增生是抗損傷和修復過程。
炎癥細胞是指參與炎癥應答的細胞,包含“組織遷移細胞",如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等,需要從血管浸出到組織,胞內(nèi)含有大量酶和蛋白對病灶進行結合清除;同時也包含“組織固有細胞",例如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等,無須從血管內(nèi)滲出,本身就在組織中,在炎癥反應當中起到前期促炎和后期抗炎的作用。
炎癥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對應募集和起作用的炎性細胞分群也不同。急性炎細胞一般指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主要在急性炎癥反應中快速參與應答和消滅病菌;慢性炎細胞一般指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主要體現(xiàn)在致炎因子持續(xù)存在并且損傷組織導致的慢性炎癥中。炎癥灶內(nèi)主要是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單核細胞浸出血管轉(zhuǎn)化成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所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可激活淋巴細胞,從而產(chǎn)生炎癥介質(zhì),造成慢性炎癥持續(xù)進行。
二、炎癥細胞染色意義
一些常見疾病如肝、腎組織纖維化、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癌變等器官實質(zhì)性病變均能引起組織內(nèi)炎性反應,這時候作為炎癥指標的細胞染色和檢測就顯得尤其重要。如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染色,以正常組織為對照,可作為證明組織是否存在炎性損傷以及組織炎性造模是否成功的判斷依據(jù),炎癥組織相比正常組織存在炎性細胞增多、多分布于血管外組織以及血管擴張增厚等病理性變化。常規(guī)蘇木素-伊紅染色可以通過細胞密度判別炎性區(qū)和炎癥級別,特染可以更進一步的對特定炎性細胞群進行染色標記。
三、常見炎癥細胞的染色方法
關于組織切片的嗜酸性粒細胞染色和肥大細胞染色在病理染色中較為常用。嗜酸性粒細胞是炎癥細胞的重要組成,多在反應性疾病中發(fā)揮作用,正常無炎性組織中一般少見或沒有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質(zhì)中含次級顆粒,上述顆粒中主要含有堿性蛋白,如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嗜酸性粒細胞衍生神經(jīng)毒素、嗜酸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等,可以被酸性染料著色,從而區(qū)別于其他組織和細胞。對于血液中常用瑞氏-姬姆薩復合染色法對其進行染色,組織切片中常用酸性染料對其胞質(zhì)進行特異性標記。
肥大細胞是疏松結締組織內(nèi)常見的細胞,屬于“組織固有細胞",常成群的沿著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也常見于支氣管和胰腺的小葉間導管周圍,胞核較小、胞質(zhì)內(nèi)充滿粗大且具有異染性嗜酸性顆粒。正常的心、肺等血管和結締組織比較豐富的樣本中可見大量肥大細胞。炎癥反應常伴隨著局部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脫顆粒和激活,從而釋放多種促炎介質(zhì),包括生物活性胺(組胺和5-羥色胺)、細胞因子(IL-1和TNF-α)及趨化因子。由此產(chǎn)生的血管舒張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幫助白細胞和血漿外滲到損傷或感染部位。
肥大細胞染色試劑盒(Allen法)即將上新,敬請期待!!!
版權所有 ICP備案號: 管理登陸 技術支持:化工儀器網(wǎng) 總流量:859460 網(wǎng)站地圖